鞍钢鲅鱼圈:面向大海 扬帆起航


2010-09-17 09:52:01 志金钢铁网 用手机浏览>>
出海口,一扇通向世界的门。无论是运输成本的优势还是外部市场的拓展,亦或环保节能的需要,这些都成为近年来中 ...
出海口,一扇通向世界的门。无论是运输成本的优势还是外部市场的拓展,亦或环保节能的需要,这些都成为近年来 钢铁业向沿海布局的最直接动力。
宝钢之于湛江,武钢之于防城港,首钢之于曹妃甸,鞍钢之于鲅鱼圈..短短几年, 钢铁业向沿海转移的大格局悄然形成。
2008年9月10日,鞍钢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竣工投产,打破了鞍钢长期作为内陆钢铁企业的发展瓶颈,成为我国第一个真正靠海而建的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2009年5月21日,新首钢mdash;mdash;mdash;京唐钢铁联合公司在曹妃甸建成投产。首钢的搬迁,被称作是“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示范和标杆。
无论这一次次“转身”背后,付出了怎样的艰辛,背负着怎样的压力,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风向标下,钢铁业的“蓝色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今年8月初,本报记者先后前往鲅鱼圈和曹妃甸,感受钢的坚韧、海的辽阔。
我们在鞍钢的这几天,她正处于媒体聚焦的中心:
mdash;mdash;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华社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赞誉鞍钢职工郭明义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雷锋传人”的故事正从这座钢城传向神州大地;
mdash;mdash;几天前刚刚完成的鞍钢与攀钢的联合重组,被认为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钢铁产业调整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借助重组攀钢的机会,鞍钢提出了“2015年产能达6000万吨,进入世界钢铁业前五”的目标;
mdash;mdash;胶着多日的“鞍钢在美设厂”计划传来最新消息:经过协调和沟通,投资建厂项目已无太大阻力,如果进展顺利有望在9月启动。这项与美国钢发展公司的合资项目一旦成功,鞍钢将成为国内首家在美国投资建厂的钢企。
媒体的注意力还会在这位共和国“钢铁长子”身上集中一些日子。因为再过几天,就是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投产两周年的日子。对于这个沿海钢厂,我们想象过她的美丽雄伟,想象过她的清洁环保,就是没想到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竟是N个“看不懂”。
疑点1:雄伟的现代化钢城,为何一眼就能望到尽头?
站在鲅鱼圈分公司指挥中心15层窗前眺望,近前是两座4038立方米的大高炉,目光掠过煤气包,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我们正诧异,陪同的鞍钢工作人员在一边感慨:“这里的变化真的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啊!”
脚下原本是一个山头,5.05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上的5座山头被移填到渤海,“造”了3.27平方公里的地。在这块8.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鞍钢人以“流程紧凑化、设备大型化、操作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目标,吨钢占地仅为0.665平方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鲅鱼圈分公司厂区地图上,原料厂、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按直线依次排开,轧钢生产线与连铸相连,与产品码头分布在另一条直线上,整个厂区呈“L”型,布局非常紧凑。鞍钢人还充分根据地形特点,尝试采用台阶式工艺布局,整个厂区东高西低。在炼钢连铸区域还创造性地利用扇形段,将炼钢和连铸分置在高差6米的两个台阶上,既节约了120万立方米土石方施工量,又解决了后续工序的运输问题,减少设备投资2428万元,这在世界冶金史上也属首创。工序衔接紧密,运输距离缩短,在鲅鱼圈新厂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嘴对嘴”式的生产布局,大大减少了物流能耗及铁水、钢坯在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鲅鱼圈项目“流程紧凑”的特点,还体现在机构设置上。人力资源部部长王若刚介绍说,鲅鱼圈分公司采用的是以一级管理为核心的事业部管理体制,纵向扁平,横向优化,5个产品制造部门、9个职能管理部门,定员还不到4000人,人均产钢在1800吨以上。
11年前,制造管控中心计划管理室副主任陈付振曾在宝钢炼铁厂和炼钢厂有过短暂的实习,他坦言:“宝钢确实非常先进,一直是我们对标的对象,鲅鱼圈钢厂集中一贯的管控模式就借鉴了宝钢的先进管理。”说到新厂,陈付振不无骄傲地说,“我在鞍钢本部工作了十年,新厂流程短、效率高,作为鞍钢人,真的非常自豪!”
疑点2:新厂已全面达产,为何厂区路上“车马稀”?
在开往鲅鱼圈的路上,就听鞍钢的随行人员介绍说,鲅鱼圈钢铁项目是首个由我国自主设计的沿海钢铁企业,建设周期不到两年,投产后仅10个月就全面达产,“速度之快是惊人的”。
想象着,那一定是一座沸腾的钢城。可车驶进钢城,这里的一切静悄悄,宽阔的厂区道路上,几乎看不到往来的车辆。除了鱼雷罐车靠火车运输外,我们再也没有找到一段铁轨,有的只是架设在空中的电动传输通廊。如果不是远处的烟囱正冒着白烟,很难相信这是一座日产近2万吨的钢城。
“谜团”在采访中一点一点解开:鲅鱼圈钢铁项目充分利用营口鲅鱼圈港的优势,到港的煤炭、铁矿石通过一条2.8公里长的传输通廊直接运至厂区料场。这样的传输通廊总共有将近20公里,24小时不间断向各工序输送生产用料。在成品码头,记者看到,200米开外便是产品最后一道工序的生产厂房,不仅节省了运费,还大幅减少了汽运能源消耗及尾气排放。
“那是鲅鱼圈钢厂最重要的项目之一mdash;mdash;5500mm宽厚板厂,拥有国内最大的宽厚板轧机。”鲅鱼圈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的厂房介绍道,“超大超宽的厚板产品,从下线到装船只需10分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发往客户。”
鲅鱼圈宽厚板厂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覆盖全系列船板和全品种厚板的精品生产线”。在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以鲅鱼圈为中心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分布着以大连、青岛、葫芦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总装造船基地,同时,日、韩主要造船企业也分布在不远的距离内,区位优势明显。
疑点3:坐拥“钢铁粮仓”,为何吃的却是进口矿?
“这是营口鲅鱼圈港,东北第二大港,我们的铁矿石就是从海外运到这里,再通过传输通廊进入钢厂。”鲅鱼圈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若刚,在沙盘前介绍。
“从海外运过来?鲅鱼圈钢厂用的是进口矿?”王部长的介绍令我们疑惑不解。
1916年建厂的鞍钢,依矿山而建,是典型的临资源型钢厂。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中,鞍钢的资源自足量是最高的。其所在的鞍辽地区周边探明铁矿石资源量达到88亿吨以上,潜在资源量可达170亿吨,占 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的13.04%。在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坐拥“钢铁粮仓”,无疑是鞍钢参与竞争的一大利器,鲅鱼圈钢厂缘何仅有少量球团矿从鞍钢本部调运,其余约90%均采用进口铁矿石?
我们没有在鲅鱼圈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在《鞍钢日报》发表的《新 “钢铁长子”转型发展纪实》一文中,找到了鞍钢总经理、党委书记张晓刚的回答:“如果我们这届班子追求业绩、利润,把矿石自采量再做到80%,我们使用100年没有问题。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把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留给后人,留给鞍钢和 经济的未来。”
面向海洋,就等于面向了资源和市场。这样想来,鲅鱼圈新厂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也在情理之中了。目前,鞍钢已经将自采铁矿石从四年前的80%降到了现在的45%。鲅鱼圈钢厂所需铁矿石,则主要来自鞍钢在海外的首个原料生产基地mdash;mdash;与澳大利亚合作开发的卡拉拉铁矿。
畅想绿色未来
疑点消散,亮点频现。最大的亮点便是鞍钢鲅鱼圈的“绿色畅想”。
经过“九五”以来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特别是西部新区500万吨精品钢项目的建成投产,鞍山本部已达到18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内陆老厂已经没有工艺流程布局的空间和余地,物流、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几乎到了极限。这种痛苦的发展方式,迫使“钢铁长子”艰难转身。用张晓刚的话说,“鲅鱼圈钢厂的投产,实际上拉开了 钢铁工业发展战略思考调整的序幕”。
鲅鱼圈位于北纬40deg;151rsquo;至40deg;20rsquo;之间,日照时间长,风力和海水资源丰富。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鞍钢人尝试了很多过去从来没做过的事,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循环经济、绿色钢铁。
蓝天碧海之间,7台15层楼高的白色风车巍然屹立,直径32米的转轮伴着海风浅吟低唱。鲅鱼圈钢厂是国内首家尝试使用风力发电的钢厂,加上CCPP、CDQ、TRT和烧结余热等发电系统,这里还是国内同级别钢厂中唯一一个不烧煤、没有火力发电厂的钢厂,二次能源发电比例达到61%,今年底可望达到65%。
目前已经建成的7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9750千瓦,年发电量达25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煤343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726吨。尽管在很多人看来,“风力发电”不过是鲅鱼圈钢厂的一个绿色概念,估计要8到20年才能收回成本,但鞍钢人看得很远:清洁能源的使用,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今年,鲅鱼圈钢厂计划再建8台风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20兆瓦,探索建设大规模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可行性。风电也不再仅供厂区照明,将尝试用风电带动大型轧机设备运行。
鲅鱼圈钢厂办公楼和生活楼的热水,则全部来自于6座太阳能热水装置,每年可节约5800吨标煤。鞍钢还利用沿海建厂的优势,建设了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用于办公及生活用水,日产淡水1.2万吨的二期海水淡化项目也已在筹备之中。占总投资12%左右的环保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使鲅鱼圈钢厂的高炉入炉焦比和燃料比、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等能耗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鲅鱼圈钢厂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仅仅是新技术、新概念,更是怀抱理想、扬帆起航的新气象。走出鞍山的新鞍钢,将从这里奔向海洋,走向世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早报:上海建材持稳观望
下一篇:科技部:钢铁产业应用科技工艺推进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