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 冲刺亿吨大港 壮大临港产业


2010-12-15 08:55:58 志金钢铁网 用手机浏览>>
鸭绿江口,黄海岸边。丹东。这是中国版图上一个极富特色的城市,既沿边又沿海,景色美丽,气候宜人,更是东北东部“12+1”城 ...
鸭绿江口,黄海岸边。丹东。这是 版图上一个极富特色的城市,既沿边又沿海,景色美丽,气候宜人,更是东北东部“12+1”城市群的共同出海口。
在振兴战略助推下,借助东北东部腹地经济的崛起,丹东港异军突起,吞吐量成倍成长。丹东凭借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北东部城市群汇合点上的一颗明珠。
多点布局陆港冲刺亿吨大港
11月10日,丹东港设在通化的陆港项目正式奠基,由通化、丹东两市政府和丹东港集团、通化钢铁集团、长春海关等五方联合协作开发,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预计2011年末投入使用。
“除了没有水,陆港具备海港所有的功能”,丹东港集团执行总裁张竑江告诉记者:“通化陆港设立铁路专用线及保税、海关检验、集装箱装运等场所,交付使用后将成为辐射周边延边、白山以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货物集散地,大幅降低港口物流成本”。
丹东港是东北东部唯一出海通道,陆港建设将使丹东进一步发挥出海功能。据测算,借助通化陆港,仅通钢集团每年就可节省物流运输费用3亿多元。
港口是腹地经济的晴雨表。东北东部腹地近年来在振兴战略推动下发展迅猛,为吞吐量长期徘徊不前的丹东港带来发展契机。“现在丹东港几乎天天压船;原来我们预测年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就了不起了,但现在货运量增长非常快;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丹东港年吞吐量猛增了10多倍,一跃从7年前的300多万吨增至4000多万吨,今后5年内有望达到1.5亿吨!”
正在向亿吨大港冲刺的丹东,将年吞吐量目标确定为2亿吨,目前正积极在东北东部腹地各个节点建设多个陆港,构建现代大型物流体系。除了吉林的通化陆港,还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绥芬河等地开展陆港筹建工作,并与本溪市北台钢铁集团、通化钢铁公司等一批大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在东北东部铁路和丹通高速公路开通后,丹东的腹地纵深将延伸至整个东北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将成为鹤岗、佳木斯和鸡西等十几个资源型城市的粮食、煤炭、木材及钢铁等货物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初期货运量可突破3000万吨,远期可达6000万吨以上。
从沿江城市转向临港新城
丹东是东北东部城市群“南大门”,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丹东市已提出“以港兴市”新战略,借助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从沿江城市向临港新城转变。
辽宁省政府于2006年批准丹东设立了临港产业园,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39平方公里。产业园将以丹东港为依托,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出口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互市贸易、高科技产业及旅游等产业,构筑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的平台。
去年入驻该园的浙江长鑫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祥说:“南方沿海地区发展空间趋于饱合,而丹东既沿海又沿边,投资环境良好,将成为企业新的生产基地。”
去年丹东临港产业启动建设项目249个,总投资301.3亿元。包括富安铜业有限公司10万吨阳极板项目、国内最大的风电环锻件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集团,也在这里投资80多亿元开展相关项目建设。今年以来,丹东临港产业进一步加快了建设速度,截至10月底已有130户企业投产。
丹东市市长赵连生表示,通过港口发展临港经济,是当今世界沿海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丹东轻工业比重大,在传统产业上,要继续发展仪器仪表产业,目前全市仪器仪表企业有60多家,去年产值接近100亿元;其次,丹东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也独具特色,丹东临港产业园工业区中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曙光集团黄海乘用车基地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达产后可实现年产SUV与皮卡整车6万辆,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70亿元。
另外,丹东还是 最大草莓基地,年产草莓16万吨;板栗深加工产品出口量也占全省第一,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也将逐步壮大。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认为,全世界有3/4的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70%的人口,都集中在距海岸线100公里以内的沿海地带。丹东区位独特,随着世界制造业和产业重组的东移、国内投资热点的北移,丹东已迎来一个加大开放、开发的历史转折点。
迎新一体化发展新时代
区域一体化战略是辽宁省及东北三省重点推进的发展战略之一。沿海城市与腹地区经济具有紧密关联性,两者的紧密互动带来双赢结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更好发挥丹东的城市功能,丹东“筑巢”先于“引凤”,大手笔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建设。除了现在的丹东到沈阳、丹东到大连等高速公路通道之外,正在实施的东北东部铁路,丹东到海城高速公路、丹东至庄河铁路等工程的建设,将使丹东处在四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交汇位置;丹东港扩容、机场改造等重大项目也在推进中。
正在建设的30多平方公里的丹东新城区与老城区紧密相连,未来几年丹东城市人口将要达到120万人,成为既沿海又沿江的大型新城。新城区据港口25公里,据火车站18公里,据高速公路8公里。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丹东正在致力打造东北又一处创业沃土。
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表示:“丹东能同时有这么多大项目同时建设,已形成集海、陆、空于一体的顺畅交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这在其他地级城市中是罕见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必将在区域一体化进程发挥更大作用。”
本溪:从钢都到药都的新跨越
“一个城市靠一个产业支撑,是第一代城市;靠两个产业支撑,是第二代城市;实现多元产业支撑才进入第三代城市”,本溪市委书记冮瑞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的“钢铁之都”本溪,正在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医药等新兴产业,在继续巩固钢铁支柱产业地位的同时,及早实现由单一产业支撑的第一代城市向双元产业支撑的第二代城市转变。
“药都”造就“无”中生“有”的奇迹
作为煤铁资源型城市的本溪,经过百年来的高强度开发,煤炭资源已枯竭,“只剩一个钢铁产业要养活100多万城市人口,本溪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本溪市委书记冮瑞告诉记者,“医药产业的崛起,不仅铺就了本溪城市转型的一条新路,而且创造了一个lsquo;无rsquo;中生lsquo;有rsquo;的发展奇迹!”
2006年6月,本溪根据自身特点,作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力推进产业、所有制、城市空间布局三大结构调整,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其中重点就是发展包括现代医药产业在内的“三大接续产业”,建设主题工业园区,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
2008年初,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来到本溪调研时,对发展医药产业给予高度肯定,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药都建设就是要从零开始,lsquo;无rsquo;中生lsquo;有rsquo;,最终要形成医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辽宁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将本溪医药产业上升为全省重点发展战略的支撑项目,有关部门对“药都”建设倾力扶持。
“无”中生“有”。2008年本溪市正式开工建设“药都”时,产业区里是连一个项目也没有,一条路也没有。一切从零开始。本溪人紧紧依托自身优势和苦干精神,仅仅利用两年多时间,“药都”建设便初具规模:截至目前,累计入驻各类项目近200百个,项目投资总额373.53亿元,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17.27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和运营项目上百个,修正药业、东北制药等多家知名医药企业入驻,拥有药品品种超过400个,多个品种列入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新项目。今年1mdash;mdash;mdash;9月份,“药都”产业基地生产总值完成32.5亿元。今年年底前还将有30家生产类项目投产,40个生产类项目建成。
为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具有强大支撑力的产业集群,本溪市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目前,“药都”内的中药种植业、医药加工业、医药销售业、生命健康产业和现代医药技术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本溪一直只吃钢铁饭的原有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医药研发提升“药都”竞争力
今年10月18日, 医疗教育的重点大学mdash;mdash;mdash; 医科大学,在本溪正式建设新校区。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表示, 医大将与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辽宁中医学院本溪校区、辽宁科技大学等院校,共同构建药都大学城,增强药业基地的科技教育实力,最终形成药都的根本特色和突出优势。
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的产业,研发能力至关重要,没有研发就没有发展。据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赵明鹏介绍,本溪“药都”在建设之初最先考虑的就是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药都”的研发中心已初步搭建成型,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生物制品分离纯化平台、三维微型器官药物筛选平台全速建设,吸引了国内外业界的目光。
初具规模的近5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已有31家国内外科技研发机构签约入驻,为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药都”商务中心也有16家流通服务企业入驻运营。
今年以来,本溪市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为高速建设中的“ 药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目前入驻的研发机构已初步构建了现代生物制药等5个板块的科技创新体系,吸引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项目36个、国家级项目26个,拥有正在研制的新药品种146个。
本溪市规定,引进的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可享受5万元至25万元的创业前期补贴及一次性学习资料补贴;定居的高层次人才可按户连续5年享受每年2万元至6万元的安家补贴,为医药界杰出人才打造创业沃土。目前已引进科技开发创新人才超过1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占一半左右,国内外著名科技领军人才14人,海外研发团队18个。
生态新城建设与产业升级同步
本溪市提出,未来的“药都”要不仅建成集医药研发、中试、销售和物流中心为一体、产业功能完备的产业集群,还要以医药新兴产业为依托,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生态新城区,推动原来的式工厂化城市向现代化新城转变。
本溪市市长王世伟认为,本溪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不仅仅要培育一个新兴主导产业,还要以此为支撑,在东北东部、沈阳和本溪之间,依托高科技、低耗能、少污染的新兴主导产业,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优化人文居住环境,开创生态、城市、产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8月30日,总长14.18公里的“药都”中央大街开工建设,标志着生态新城建设已开始发力。本溪市投资1亿多元,从太子河引水注入“药都”,完善生态功能。全面规划建设中的“药都”分为“三园三中心”,即在石桥子地区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歪头山地区建医疗器械产业园,在张其寨地区建立生命健康产业园,核心区是健康宜居中心。
三个产业园通过产业和城市功能分工,优化空间布局,把乡镇变成城市、农村变成园林、工厂变成园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住宅、学校、医院、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一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集群和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正从蓝图迈向现实。
本溪市委书记江瑞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使本溪医药产业基地真正建设成为具有 北方特色、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药都。”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巡视员王树年认为,本溪在短短2年多的时间,从无到有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药都”,发展速度令人感到震撼;本溪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新城市,对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和空间布局调整、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双鸭山:东北未来的煤电化核心区
双鸭山市拥有117亿吨煤炭储量,约占黑龙江省煤炭储量的二分之一,遥居黑龙江省四大煤炭城市之首。如何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双鸭山市经过精心谋划,确定以资源转换、产业转优、体制转轨和城市转型为主攻方向,全力打造东北地区煤电化基地核心区。
“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双鸭山市还拥有251万千瓦电力装机,在黑龙江省居于领先地位,在东北地区电力格局中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为双鸭山市打造煤电化基地核心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双鸭山市委书记李显刚说。
近年来,借助国家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黑龙江省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的历史机遇,双鸭山市委、市政府把煤电化项目开发建设工作作为这个市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的重点,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建设,使煤电化项目建设呈现出起点高、推进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优良的招商政策和引资环境,吸引来省内外一批又一批拉动产业转优的大项目, 国电、山东鲁能、龙煤航天、吉林亚泰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相继在双鸭山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龙煤航天30万吨甲醇、建龙焦化、东荣一矿、大唐热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积极谋划和陆续开工建设。
在推进煤电化基地建设过程中,双鸭山市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资源产品产量的发展方式,实现由以煤炭采掘为主向煤炭深加工为主的转变、由以煤炭资源短期规模开发向后备资源控制性长期开发转变、由以煤炭产业为主向发展非煤替代产业转变、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今年5月23日,为黑龙江鲁能宝清煤电化一体化工程提供前期供电保障的66千伏鲁能变电所全面投入使用,标志着总投资228亿元的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支撑项目和示范性项目mdash;mdash;mdash;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正式开工。黑龙江省副省长于莎燕在项目开工仪式上表示:“鲁能宝清煤电化项目一期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深埋在地下的lsquo;乌金rsquo;将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截至目前,双鸭山市开工建设的51个煤电化项目总投资达到121.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78亿元。煤电化项目的有效实施加快了双鸭山市资源转化、产业转优、城市转型的进程。煤电一体化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发热量较低的褐煤资源就地转化,还将形成煤电化一体的纵向产业链条。
不久前出台的《双鸭山供电区电网2009~2020年发展规划》中确定,双鸭山电网建设将以特高压电网为跨省电能传输龙头、以500千伏与220千伏多电压等级环网并行,实现整个东北电网“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李显刚说,预计到“十二五”末,双鸭山市煤炭产量、发电装机总量、煤化工产能将分别达到5000万吨、1000万千瓦和500万吨,全市煤炭资源转化率将由2008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100%。届时,双鸭山将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煤电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相关链接
丹东mdash;mdash;mdash; 最大的边贸城市
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南临黄海,毗临大连,西接鞍山,北连本溪,东部与朝鲜半岛陆路相通,水上相连,市区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首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全境总面积1491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积56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开放城市。
丹东港是 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港口,现有2个港区,12个泊位,年吞吐能力230万吨,其中大东港是我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天然不冻良港。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西云湾公路改造明年8月通车
下一篇:青海又一支线机场即将开工建设